巾帼园地

    利用“学习故事”提高教师观察评价幼儿的能力

    作者:admin  发布时间:2015/12/3 10:36:27  阅读次数:  

      

        一、学习故事的特点和意义

        学习故事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(Carr2004)提出,是一种

    用来记录、评价和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。学习故事既是一种评价儿童的

    方法,也是一种研究方法,对欧美的学前教育甚至中小学教育的评价产

    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
        它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,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

    发展的持续性画面,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。学习故事作为

    一种叙事性评价的方式,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观察与解读幼儿学习行为的

    方法。

       (一)撰写学习故事的意义:

        1.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,从教师立场

    转向儿童立场,在活动中尊重幼儿、相信幼儿、走近幼儿、认识幼

    儿,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适宜有效的支持。

        2.可以帮助教师学习一些观察、记录、分析和解读幼儿的科学方

    法,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,并有效生成教师的教学实践

    智慧。

        撰写学习故事是一个倾听儿童声音的过程,是一个儿童、教师、家

    长合作的过程,是一个研究儿童、研究教学的过程,更为重要的是,它

    是一个关注、支持、分享儿童学习的过程。学习故事属于儿童,属于老

    师,属于家长,属于每一个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人。

       (二)学习故事一般有三个部分的内容:

        一是发生了什么(观察记录):描述在真实情景中幼儿学习、探究

    的实际行为。

        二是学习了什么(分析评价):解读、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。

        三是下一步该怎么做(支持策略):教师对幼儿下一步的指导计划。

        一个学习故事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,包括注意识别

        注意:描述发生了什么

        识别:分析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

        回应:如何支持幼儿在这方面的学习

        注意、识别和回应环环相扣,注意影响着识别与回应,识别决定着回

    应的方向,识别与回应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。在学习故事中,幼儿

    的兴趣和行为是逻辑的起点,教师的识别与回应,是对幼儿学习兴趣和发

    展准确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支持与提升。了解学习故事的叙事性观察

    记录方式,对幼儿教师保教工作很有帮助。

        学习故事虽然与观察记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但也有自己的典型特点。

    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学习事件,更加注重幼儿在学

    习过程中真实的行为、语言、与教师的互动等细节,真实还原幼儿的

    习现场;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幼儿正在学习什么”“幼儿能够学习什么

    幼儿对什么感兴趣,而不是幼儿不能做什么

        学习故事对教师的专业能力,尤其是观察、解读和评价幼儿的能力提

    出了挑战。观察力是教师的一项必备专业能力,观察是教师促进每个幼儿

    富有个性发展的前提,因此,教师观察力的培养尤为重要。

        在支持、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,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的发展、学习

    或需求,对幼儿的观察判断必须是正确、负责且有效度与信度的专业观察。

        二、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中存在的问题

    基于学习故事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,让教师撰写学习故事,引导教师在

    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目光聚焦到幼儿身上,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,提升

    指导的针对性和适宜性。

        然而,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:

       (一)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描述过于笼统,遗漏细节和关键信息

    学习故事一般是对个别幼儿学习行为的观察和评价,它呈现了在真实情

    景中更为丰富的学习画面。学习故事要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行为、语

    言、与教师的互动等细节,以及与幼儿学习相关的一些背景信息。但很多

    时候,教师会忽略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细节和信息。

        如,教师描述幼儿的学习:今天小颜和小宏来到了益智区玩起了测

    量游戏。小颜让小宏两腿站直紧靠身高测量器,然后他用尺子在小宏头上

    一放,踮起脚看了一下尺子对着的地方,反复看了好几次,最后在纸上记

    录下小宏的身高。接着两人互相交换,由小宏帮小颜测量身高。一开始小

    宏站着没有动,因为他不会测量。后来在小颜的帮助下,也顺利地完成了

    测量任务,只是记录得有点马虎。这个关于幼儿测量身高过程的描

    述,主要反映了幼儿的测量经验。但是在描述中,教师忽略了一些与幼儿

    测量经验相关的细节和关键信息,如:小颜是怎么看测量器上的刻度的?

    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?记录是否正确?后来小颜怎么帮助小宏的?小宏

    究竟如何记录的?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可能是教师不清楚一

    个学习事件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有何价值,观察缺乏目的性,不知道自己要

    看什么”“记什么;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幼儿活动中的行为观察不够

    细致,所以遗漏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信息。

       (二)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描述不够客观,加入了教师个人的主观猜测和

    判断。

        学习故事的特点是关注幼儿正在学习什么,尊重学习情景中的事

    实,要求教师耐心倾听”“注视幼儿,采用陈述性语言把看到的、听

    到的现场状况记录下来,在此基础上做出专业判断。但是,在记录学

    习故事时,教师经常会依据主观想法和以往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,用评

    价性语言给幼儿贴标签”“加定语

        如,教师记录:恒恒正在玩多米诺骨牌。他把骨牌一个一个竖起来,

    每放一个骨牌,他都会前后比较一下距离。等大约十多个骨牌摆成一条直

    线后,他就用手推第一个骨牌,开心地看着骨牌一个个倒下,看来恒恒已

    经知道控制好骨牌间的距离。就这样,恒恒重复了三四次后,开始东看西

    看,他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。我走过去对恒恒说:你能不能把骨牌排成

    一条弯弯的小路?或者摆成一个圆圈?恒恒说:好的,我试试吧。在这

    个记录中,教师对恒恒的观察还是比较细致的,但是,当发现恒恒东看西

    看时,教师就判断恒恒对游戏失去了兴趣并急着介入,这样的判断不一定

    准确,教师完全可以再等一等,看看恒恒接下来会做什么。由此可见,教

    师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描述易缺乏客观性,会加入自己的主观猜测和判断。

       (三)对幼儿学习行为的分析和评价不够准确,缺乏对幼儿学习经验的

    理解

        教师在描述幼儿学习过程之后,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对幼儿的学习行为

    进行解读,分析幼儿的行为意图,分析幼儿从中学到了什么,幼儿的发展

    水平如何。但是,教师在分析和评价幼儿行为时常常会含糊其辞,不够细

    致和准确。

        如,教师记录:一次区域活动时,小博来到了美工区,拿起一大团

    橡皮泥,放在手里一边不停地拍击,一边说他想做一个大披萨。不一会儿,

    小博就把圆圆的面饼做好了,做好后把它放在了桌上,往四处看了看,然

    后站了起来在活动室里到处走,老师提醒他回去把披萨做好,他很不情愿

    地走了回去。事后,教师的评价是:小博就是这样,心里有想法,做

    事没有耐心。但是,实际情况是小博当时想到其他地方找一些做披萨的

    馅料(替代材料)。显然,教师没有理解小博的行为意图。可见,如果教

    师对幼儿的学习行为不理解,分析不到位的话,那么下一步的支持策略就

    会失去针对性,甚至南辕北辙。

        (四)提供的支持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

        在学习故事中,教师需要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指导策略,将观

    察和分析中形成的认识和理念付诸行动,优化自己的支持行为,提高教育

    的适宜性、针对性和有效性。但有些教师在写后续的教育计划和支持策略

    时,会偏离前面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的核心问题,从而导致前后内容出

    现脱节的现象。

        如,教师观察到一个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,把小棒插到圆圆的橡皮泥

    上,一会儿说是天线宝宝,一会儿又说是大苹果。他还把好多小棒插在圆

    球上,说是小刺猬。教师在记录、分析幼儿的学习行为之后,提出了这样

    的支持策略:将幼儿的泥工作品拍下来展示,激励幼儿创造出更有创意

    的作品来。把幼儿的作品拍下来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,但在该活

    动中,是活动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想象,为此给幼儿适当提供一些辅

    助材料,更能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,这样的支持才更有针对性。

        三、研讨学习故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

        针对上述问题,我们应该开展专门的研修活动,和教师们一起进一步

    澄清理念、明晰思路、提炼方法,使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过程中不断提高

    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,更好地发挥学习故事在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、促进

    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价值作用。

       (一)研讨范例,帮助教师理解学习故事内涵

        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中出现的问题,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了

    解学习故事的内涵,对什么是学习故事?为什么要写学习故事?怎么写

    学习故事不是很清楚。因此,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习故事范例,引导教

    师围绕上述几个问题进行理解性阅读,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习

    故事的理解

       (二)剖析案例,诊断问题,提高教师的判断力和反思能力

        收集教师自己写的学习故事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集体剖析,诊断问题,

    可以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,让教师在比较中学会记录和分析,在观点的碰

    撞中提高专业判断力和反思能力。剖析案例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

    师深入反思。我们可引导教师通过讨论甚至辩论问题的方式来澄清观点,

    寻找有效的支持方式。

        以测量身高的学习故事为例,在教师阅读故事之后,主持人可以

    抛出几个问题引发教师的思考:你觉得老师的观察记录有什么问题?为

    什么?”“在这个情景里小颜和小宏有哪些学习行为?他们处于什么发展

    水平?老师发现了吗?主持人还可以通过反问、追问等引导教师深入思考:你同意老师对小宏的评价吗?这样的评价有什么问题?如果是你

    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方式支持引导幼儿的学习?鼓励教师各抒己见,可以

    互相质疑、争论。因为是教师自己写的故事,所以在研讨过程中还可以进

    一步了解当事人当时的一些想法,深入了解具体的细节,使集体反思更有

    针对性。

       (三)游戏体验,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

        教师在学习故事中出现的观察记录过于主观,不能准确评价幼儿的

    学习行为和发展情况,支持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,不一定是

    技术层面的问题,而是教师理念上的问题——缺失幼儿立场。教师应明确:

    幼儿是积极的学习者,他们带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与认识特点进入学习环境,

   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,就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、可操作的、有潜在

    教育价值的、能引发幼儿活动兴趣与探索欲望的学习环境和材料,让幼儿

    在亲手操作,亲身体验中自我发现,推动主动学习的发生。

        用游戏体验的方法让教师站在幼儿的立场思考问题,这有助于教师从

    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幼儿。通过体验,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感受,做到

    心中有目标,眼里有孩子,处处有教育。自觉地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,

    为幼儿提供更适宜、更有效的支持引导策略。